中国体育产业峰会:李颖川副局长呼吁创新研发更多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体育器材高质量装备
5月22日,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品牌级活动——中国体育产业峰会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举行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、全国人大常委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、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、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、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及行业专家学者、从业者等六百多人汇聚一堂,共襄体育产业盛事。
研发更多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装备
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,体育产业在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效应突出。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以来,体育产业借助政策激励与资源集聚,迅速成为新经济风口,五年间展现了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表示,“中国体育产业潜力很大、前景广阔,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,体育用品业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。”
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
下一阶段,如何推动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用品业的高质量发展呢?
李颖川指出,“一是以创新为动力,推动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,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;二是结合体育改革,拓展体育用品业发展空间。研发更多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装备,开发更多功能多元、使用方便的体育器材装备,特别是冰雪器材装备,满足健身需求;三是坚持市场导向,打造知名体育用品品牌。"
双倍动力就有双倍问题:发展和治理要“双手硬”
全国人大常委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在发言中,以一个微观的数据——健身房数量的变化为例来说明46号文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。“在我们家附近,2015年的时候,600米半径内的健身房只有1家。到2018年7月份的时候健身房有了10家。”其他的社区也是一样,在同一个时点上600米半径的健身房都是8-10家。
全国人大常委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
江小涓同时也说道,五年时间不算长,变化非常多,这些变化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可能比整体经济的影响还要突出,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江小涓坦言,中国体育产业的特点是政府和市场“两只手”都在强劲发力。两者并存,结果很可能是激励倍增和矛盾叠加,呈现出既快速又“混乱”的局面。因此,既要促进发展又要有效治理,“两手都要硬”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也将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恰当选择。
稳步前行,坚定体育产业发展的信心与耐心
作为行业主管协会和产业峰会的主办方,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正如联合会主席李桦围绕"稳进"这一年度主题所展开的深度阐释,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稳字当头,体育产业"长周期"的特点更加鲜明地展示出来,需要各方以更加稳健的步伐,另一方面则是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全新定位,对中国体育产业聚焦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对创新发展、担当支柱产业的主动前行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
李桦也表达了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坚定信心,他认为:"'体育+'的跨界融合属性是让体育产业最需要、也最有可能用好新科技变革的浪潮。"为此,他向体育从业各方发出邀请,呼吁大家密切关注新科技、主动求变,真正将创新内化为核心竞争力。
坚持开放,坚守使命,体育市场就会越来越大
作为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标杆,上海市在着力打造"国际赛事之都",在很多发展举措与创新实践方面有很多优秀成果。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特别强调,只要我们勇于“放开”,善于“开放”,体育市场就会越来越大。
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
徐彬表示,在经过为时一年的大调研的基础上,去年我们针对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痛点、难点和瓶颈问题,推动上海市政府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我们业内把它称之为“体育产业30条”,目标是构建体育产业的四大体系,第一个是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;第二个是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,当然从政府的角度,我们既要服务好顶天立地的大企业,也要支持好铺天盖地的小企业;第三个是以重大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体系;第四个是打造以产业政策和营商环境为重点的支撑体系。
“目标是到2020年,本市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左右,上海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,到2025年,我们的规模要达到4000亿,要晋升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城市的行列,到2035年达到与上海的规划定位,也就是卓越的全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。”
中国体育产业峰会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办,国家体育总局支持,自2013年创办以来,坚守"行业思考引领者"定位,聚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热点话题,持续为中国体育产业新时代注入智慧动能。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峰会以"稳进,坚定高质量发展道路"为主题,旨在梳理国务院46号文发布五年以来的稳健前行发展成果,深度探讨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新思考、新实践,集聚智慧碰撞,助力体育产业高质提档,引领行业各方携手同心、戮力前行。